網(wǎng)站二維碼
一個新品類的成長——預制菜。往長遠看,這個品類很有可能變成阿里和美團的新戰(zhàn)場。
為什么這么說?
即便上班族們完全復工后不太會有大把的時間在家做飯,但是,疫情期間我們在廚房里度過的那些時光,毫無疑問, 會讓部分用戶找回在家做菜的幸福感、價值感。
如果這種幸福感和價值感能延續(xù)下去,疫情之后,忙碌的上班族和宅慣了的年輕人會去尋找,如何以不耗時、高效同時不犧牲口味的辦法來做飯。
這就是預制菜或者半成品品類的機會。因為, 它能夠平衡味道、時間、效率,讓用戶得以告別做飯繁雜的程序——省去洗、切、調味等步驟,簡單加工就能吃上飯菜。
疫情期間,我們已經(jīng)從不少新聞里看到有餐飲連鎖品牌、生鮮電商平臺在賣預制菜了。
至于往長遠看預制品品類會擠掉誰的市場,這得回到我們解決一日三餐外加夜宵的 3 個主要場景:在家做飯、餐廳堂食、外賣到家。假定預制菜品類成為一個啟動與發(fā)展都很快速的「黑馬」,增加了用戶在家做飯的總量和頻次,在吃飯這場存量競爭里,它會擠掉一部分外賣和餐飲店的生意。
緊接著的問題是, 預制品到底是誰的機會?餐飲業(yè)還是食品業(yè),又或是兩者兼有?
這涉及到兩個有待觀察的問題:它的供給來自哪里?以及,它的零售端會在哪里呈現(xiàn)?供給端的類型與特性,會決定它在零售端的呈現(xiàn)。
我們目前想到的它的供給側可能有兩種。第一類是有中央廚房的餐廳。連鎖餐廳本身就需要把菜加工成份,盡量標準化,以減少單個餐廳對后廚的壓力。那么,預制菜經(jīng)由餐廳, 最后是在餐飲入口賣,比如餓了么、美團, 還是出現(xiàn)在零售平臺的生鮮貨柜里,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預制菜的第二類供給可以是工廠。即工廠通過食品工業(yè)化的方式,生產(chǎn)預制品。如果工廠是生產(chǎn)方,預制菜是否會和其他食品一樣, 主要搭載在各種零售平臺上賣,比如商超渠道、線下便利店?
不論它最后更像餐飲還是更像食品, 都會引發(fā)巨頭們的新戰(zhàn)爭。
因為,如果它主要在零售場景里賣,比如天貓、京東等超市、便利店, 最后可能它會被零售巨頭「收割」; 假如它經(jīng)由餐廳通過我們日常點外賣/找餐廳的餐飲入口美團、餓了么來觸達用戶, 它就壯大了餐飲平臺的力量。
因此,往將來看,預制菜可能會演變成阿里與美團的新戰(zhàn)場。前者是零售的典型代表,后者則代表頭部餐飲平臺。
看起來受傷嚴重的餐飲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