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二維碼
據媒體報道,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幫扶單位帶頭參與的消費扶貧切實推動了貧困地區(qū)產銷對接,給鄉(xiāng)親們的脫貧吃下了定心丸。然而,部分扶貧農產品過于依賴幫扶單位“包銷”,自身缺乏市場競爭力,還可能被無良商家“薅羊毛”。網民認為,全面脫貧在即,隨著“照顧式”消費扶貧逐步退場,扶貧農產品要破除“包銷”依賴癥,創(chuàng)新銷售思路,開拓銷售渠道,以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增強市場競爭力,持續(xù)“輸血”鞏固脫貧效果。
網民表示,照顧式“包銷”能在前期為扶貧產品增添人氣,形成有效的“帶動效應”。不過,扶貧產業(yè)要想在長期維持銷售愿景,還得靠產品質量、服務以及高性價比,單靠幫扶單位兜底式購買,難以提升扶貧產業(yè)內生動力和市場競爭力,也容易讓個別中間商打出幫扶單位的“感情牌”,肆意抬高扶貧農產品價格,擾亂正常的經濟市場秩序。
網民“陳為民”說,“包銷”扶貧農產品存在不少弊端。首先,容易造成扶貧農產品銷路好、市場受眾廣、營銷收入高的假象。其次,扶貧農產品因“包銷”兜底而出現包裝粗糙、品牌力不足等問題,難以打造核心競爭力,很有可能陷入“幫扶單位一走、扶貧產業(yè)失色”的怪圈,不利于扶貧農產品的長遠戰(zhàn)略實施。
網民“劉立揚”認為,要想達到真脫貧、實脫貧的效果,扶貧幫扶應該是“造血”式的幫扶。有網民提出,“包銷”扶貧農產品只是權宜之策。要想讓扶貧農產品真正成為貧困群眾的“搖錢樹”,就得在樹立品牌、提高質量、完善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同時打造一支懂經營、善銷售、能經濟的專業(yè)性人才,幫助扶貧農產品真正打開廣闊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