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二維碼
● 來 源:李倩說品牌(ID:liaotian78),圖源網絡。
我為什么要談“供應鏈”?
先亮出我對品牌的定義:品牌是企業(yè)方方面面關系的總和和運營口碑的結果。
在這個定義里,品牌是一種綜合結果。
它不僅僅是品牌營銷傳播過程的某些手段、套路、工具、玩法,也不僅僅是品牌價值主張、文化沉淀、初心愿景,這些都只是“品牌”的一部分。
畢竟,光有光鮮的“牌”,沒有扎實的“品”,這樣的企業(yè)也熱鬧不了幾天,其背后還是一個”營銷和文化傳媒公司”的骨架。
品牌,尤其是消費品牌,支撐它真正成立的,一定是建立在定價權上面的復購。要想擁有這樣的復購,說到底,供應鏈不行是萬萬不行的。
底盤得穩(wěn)。
后來發(fā)現,大家對供應鏈這件事存在著諸多誤會。今天的文章,是繼續(xù)深入說說人們對“供應鏈”的迷之誤會。
人人都說“供應鏈”
供應鏈到底是什么?
如果說“品牌和營銷”帶來的是面子,那“供應鏈”帶來的就是里子了。
面子這東西,說來說去,你好不好,畢竟都是別人說了算的。所以新創(chuàng)企業(yè)現在也很喜歡說“里子”。
“我們有很強的的供應鏈優(yōu)勢”是大家最常說的一句話。
仔細一盤問。
哦,原來指的是他們有自己穩(wěn)定的代工廠。
代工廠,就是強大的供應鏈了嗎?
對方進一步補充:代工廠是我朋友開的,我甚至入股了。
入股了的代工廠,就是強大的供應鏈了嗎?
如果代工廠就是強大的供應鏈的話,那中國成千上萬的各行各業(yè)的成熟代工廠,豈不是再加上品牌和營銷,都可以立地變成“品牌”?
事實上,穩(wěn)定的代工廠,只是供應鏈當中的一環(huán)而已。
好的供應鏈能力下,往往具備同時調動幾十甚至上百家代工廠的能力(很多初創(chuàng)企業(yè)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網上對于供應鏈是這樣定義的:“指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yè)形成的網鏈結構”。
這個定義可真拗口啊啊?。?/span>
我們一起忽略前半部分看不懂的那些拗口說法,看最后的主語:網鏈結構。
什么叫網鏈結構,是一堆連七八糟的東西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叫網鏈結構。
所以,供應鏈是什么?說到底是一種組織能力。
我再進一步明確:當我們談論品牌的供應鏈能力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真正強大的供應鏈優(yōu)勢是指:能應對大規(guī)模產出的產品高度研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生產組合能力。
大規(guī)模產出指的是:要做到大批量走貨,能不能標準一致,保質保量不走樣?
高度研發(fā)創(chuàng)新指的是:高頻次輸出適應市場的創(chuàng)新產品。
生產組合指的是:在成本、工期等各種條件制約下,組合協調各個代工廠定期交付的能力。
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其實是超級稀缺的
在接觸生產和研發(fā)之前的一段時間,我也一直以為,在中國,好的供應鏈能力比比皆是。
后來,徹底推翻了自己的判斷。
“每個行業(yè)都是有自己的業(yè)務壁壘的”。比如做代工廠,好的代工廠,積累下的是一套嚴密的管理體系、按照要求快速出品的能力。
但僅僅是這種能力,不足以支持一個品牌。
有的新創(chuàng)品牌會自己在前段加入消費者洞察和產品創(chuàng)新,這就涉及到研發(fā)。
這里要說明一下的是:互聯網或者其他虛擬產品的研發(fā),是可以快速迭代試錯完成的。
但是實體產品,試錯成本很大。
往往在實驗室和在生產車間,會出來兩種結果。
而反復測試這兩種結果往往都要消耗大量的錢,所以行業(yè)經驗在這里面就會顯得特別重要。
這也是為什么實體行業(yè)的研發(fā)部門的從業(yè)者往往都是具備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經驗的人。
很多新創(chuàng)企業(yè)會輸出一些創(chuàng)新的概念,點子和基于消費者的新想法。這些新想法有一些是不涉及產品改造,立刻可以實現的。
比如改造一下銷售模式:鮮花訂閱、餐飲外賣。
也有一些基于產品的淺層改造也可以,比如調整配方中的某些添加成本:無糖品牌酷愛的赤蘚糖醇等。
但是,一旦涉及到真正的產品創(chuàng)新,不得不說,還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經驗的。
我的好友曾凡華曾經推薦給我一本書,日本的清酒獺祭創(chuàng)始人櫻井博志寫的《逆境經營》。
我對這個深山小酒廠走向世界的故事中,產品研發(fā)改造那一段印象很深刻。
這是幾代人祖?zhèn)鞯木茝S,還有專門的釀造師傅指導,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發(fā)創(chuàng)新居然都走過那么長的一段路。
掩卷長嘯:功不唐捐 。沒有人的時間是白白扔掉的。
我們應該清醒認知到的是:互聯網的到來,極大提升了營銷效率,但對于研發(fā)創(chuàng)新的根基,秋毫未動。
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的是:年輕一代的加入,視野和審美品味的提升,使得品牌的認知快速升級,但對于供應鏈的組織,依然需要行業(yè)老兵。
如果按照上面的對供應鏈的定義,其實真正擁有供應鏈綜合能力的企業(yè)和人,為數是不多的。
這樣的“產品經理”一樣的存在,在過去強調“精專一類”的傳統(tǒng)行業(yè),多乎哉不多也。
過去的傳統(tǒng)行業(yè),大家都是嚴格按照生產分類去練就能力,很少有人“跨行”觀望。
比如舉例鞋子行業(yè),做皮鞋的和做運動鞋的,幾乎就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個行當。要找到對兩者都懂的企業(yè)和個人,其實不容易。
而現在的消費者,恰恰是“啥都要”。
一個品牌,有了相應的一群受眾之后,它所需要的就是圍繞著受眾進行全方位的滿足,這個時候,組織“供應鏈”,就是極大的挑戰(zhàn)。
這也是過去以垂直“專業(yè)方向”為核心的一些老品牌,創(chuàng)新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真正的供應鏈大牛還沒入場
有人問我怎么看現在的消費賽道,我的感覺是:真正的供應鏈大牛還沒入場。
雖然現在資本如火如荼,各個平臺也都無比熱鬧,但其實品牌端的創(chuàng)新才剛剛開始。
目前的新消費產品只是剛剛開了一個頭,冰山的一角才剛剛顯露出來。
上面我所說的稀缺的強大供應鏈能力,在哪里呢?
我們不妨把整個品牌上游的供應鏈條分為:洞察——研發(fā)——創(chuàng)新產品——組織生產——商品化調整這樣的過程。
絕大多數中國的代工廠在過去其實承擔的是接到訂單后組織生產的任務,也就是說他們的核心能力是:貿易+生產。
而純貿易公司就更談不上供應鏈能力了。
純貿易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商務+貿易管理。
有這么一類公司:
在承擔貿易(尤其是外貿)訂單的過程中,逐漸練出來一套對生產工廠協調管理的能力,以及對產品趨勢的把握能力,慢慢的在貿易角色中從被動組織代工,發(fā)展為對產品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起作用的角色,成為很多國際大牌特別倚重的供應鏈力量。
而這類公司和個人,都還在從事著國際貿易、大規(guī)模組織生產等。
對于新品牌創(chuàng)立的大趨勢來說,這批公司和個人里的絕大多數都還沒真正入場。
用一位我很欣賞的、某賽道供應鏈方面的大牛的話說:這部分人的能力和見識,是可以給同行業(yè)做供應鏈的人講課的。
如果我們相信任何行業(yè)都有“門檻”,那么“供應鏈”的門檻,在現如今很多新品牌那里,都還沒有形成。
在我看來,眼下打造一個新品牌,尤其是新消費品牌,一共需要有三道護城河。
一是供應鏈,護的是產品。
二是品牌文化和價值主張,護的是內容。
三是資本能力,護的是競爭優(yōu)勢。
這三道護城河,是重要性依次遞進的關系。
以大多數公司的“供應鏈”能力和“品牌”能力,真的還沒到拼資本的程度。
但我相信,未來五到十年,好品牌一定會陸續(xù)到來。我已經看到有這樣全面發(fā)力的公司在快速前行,假以時日,一定會脫穎而出。
以上,是我對供應鏈的一點看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