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二維碼
一條掛在兩百多米高的懸崖絕壁上的渠堰,汩汩清流已經(jīng)流淌了半個多世紀。
回想當年,一個男女老幼加起來總?cè)藬?shù)還不到200人的小生產(chǎn)隊,在懸崖絕壁上把人裝進竹篾編成的籮篼,再用苧麻和竹篾擰成的繩索將籮篼懸掛在半空中,手握鋼釬二錘,一錘一鏨地打好炮眼,再填裝上硝銨混合著柏枝、鋸末配制而成的爆炸力微弱的炸藥,一條寬40厘米、深30厘米的引水渠堰一寸一分地向前延伸。
7年多的時間過去,一條3000多米長的渠堰,終于為他們引來了清清的水流;再用3年時間去完善,他們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解決了人畜飲水、農(nóng)田灌溉和發(fā)電加工米面的困難。
2023年2月23日。旺蒼,國華,山坪村,紅衛(wèi)大堰。
我站在懸崖絕壁上的渠堰邊,看著流水淌向遠方,依然在澆灌著那里的土地。在和一群七八十歲的老人聊起那段“改天換地”的經(jīng)歷時,當年那群不服輸?shù)拿^小伙子,依然眉飛色舞,按捺不住他們的激動。
絕壁上鑿出的紅衛(wèi)大堰
天方夜譚式的奇思異想:靈官河上引水,造一條自己的“紅旗渠”
“高高山上莫搞頭,又出苞谷又出猴;要想夫妻同床睡,等到苞谷收上樓?!边@是流行于當?shù)氐囊皇酌窀琛?/span>
當年那個叫做國華公社茶園大隊一生產(chǎn)隊的地方,和所有米倉山里的小村落一樣,坡陡山高,斜坡上這里那里稍微平坦一點的地方,都掛著一兩座低矮的吊腳木樓。人們烤的是柴棒火,吃的是添加了紅苕洋芋和酸菜的苞谷糝子,吃頓米飯就像是過年,世世代代祖祖輩輩,他們種的都是“天灌田”,也就是靠著上天的雨水澆灌的坡坡地坎坎田。
我在三十多年前的一首散文詩里寫過這樣的句子:“大山彎彎的脊梁,曲成你人生的漫長,靜默地耕耘于山和石頭,石頭和砂土的間隙,誰說你又不是一粒種子?”本來就留存不住雨水的喀斯特地貌的砂砂地,要是遇上老天不高興干旱一場,田地里的苞谷桿桿黃豆苗苗都可以一把火點燃,人畜飲水就要到山腳下的白巖河用背桶背運上來,一來一去,大半天時間就過去了。一瓢一壺的水,就是一滴一綹的汗,省了又省,人用過了畜飲,唯恐浪費掉了某一點某一滴。
時光流逝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當時剛剛走出三年自然災害的陰影,全國人民都在千方百計地思謀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只要能夠多打糧食就是硬道理,這是經(jīng)歷過饑餓年代的人們最為樸素的想法。
河南林縣為解決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huán)境,在太行山腰建造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給予了數(shù)以億計的農(nóng)民以啟發(fā)。
“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沒有水,種不出莊稼,產(chǎn)不出糧食;沒有水,人畜都會焦渴得活不下去。
普通人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周邊的生產(chǎn)隊一樣在尋覓引水的出路,都在試著開鑿一條一條的渠堰,利用河流上下游的自然落差,或者利用上源的溶洞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