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二維碼
1935 年,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次將國民經濟劃分為三大產業(yè):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產品為第一產業(yè),對產品進行加工的部門為第二產業(yè),為生產和消費提供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yè)。自此,第三產業(yè)在不到一百年內迅速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第三產業(yè)又叫服務產業(yè),其實質就是販賣服務。所以,“客戶就是上帝”成為西方普遍被認可和接受的商業(yè)價值觀,并成為西方近百年來管理學的核心思想。因為企業(yè)的最終目的是賺客戶的錢,只有讓客戶自覺、自愿地長期為你掏腰包,才能成就偉大的企業(yè)和品牌。唯一的途徑當然是圍繞消費者的需求,提供超出其預期的服務。
很快,奉行“拿來主義”的中國企業(yè)將“客戶就是上帝”這一理念迅速引進,繼而又未經充分消化卻迅速將其傳播。雖然每一個商家都在高喊“顧客就是上帝”,但這一被西方奉為圭臬的金科玉律卻成為一個空洞的口號和噱頭,特別是在付完錢以后,“上帝”迅速變得不值一文,而如今,這恰恰成為中國品牌的阿喀硫斯之踵。
西方經濟學家研究表明:70%的客戶流失是由服務水平欠缺造成的,爭取一個新客戶比維護一個老客戶的費用高6-10 倍;滿足客戶的基本需求可使營業(yè)額增長20%以上;客戶的滿意額度提高5%,營業(yè)額就會增加100%;客戶不滿意時,可能有75.3%的人停止或減少購買;每一位投訴的客戶身后,有49 位不滿意沒吭聲的顧客……服務是一門經濟學,以客戶為中心,提供超出其預期的服務能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特別是在“只有偏執(zhí)狂才能生存”的當下更是如此。
幾年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 羅奇率領一個機構投資團隊訪問華為總部,如此大好機會,任正非卻沒有出面會見,只派了負責研發(fā)的常務副總裁費敏接待。事后,羅奇有些失望地說:“他拒絕的可是一個3 萬億美元的團隊”。任正非對此回應道:“他羅奇又不是客戶,我為什么要見他?如果是客戶的話,最小的我都會見。他帶來機構投資者跟我有什么關系呀?我是賣設備的,就要找到買設備的人……”可見,華為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客戶轉,而這恰恰又成為其打敗思科、西門子等國際巨頭的利器之一。
麥當勞是全球第一快餐公司,全球有超過3萬多家門店,超過150 萬員工,每天迎接顧客的
數量超過5000 萬,如此龐大的體量是如何做到統(tǒng)一劃一的呢?就是因為其有完善的服務體系。
針對每一個細節(jié),麥當勞都制定了嚴格的標準,所有門店嚴格執(zhí)行,最終實現了服務質量的飛躍。當然,為了保證服務體系的嚴格灌輸和執(zhí)行,麥當勞在全球各地設立麥當勞漢堡包大學,如今已遍布芝加哥、多倫多、倫敦、悉尼、慕尼黑、上海等城市。麥當勞漢堡包大學被稱為快餐業(yè)的哈佛,在中國的錄取率甚至不到1%。每年有27.5 萬多加盟商和管理人員在漢堡大學接受為期一周的緊張訓練項目,而從漢堡包大學畢業(yè)的人數只有5000 人?,F在該校還頒發(fā)漢堡包學(Hamburgerolory)學位。漢堡包大學并不是一所烹飪學校,而是給管理人員講授商業(yè)管理和服務技巧的培訓大學。為了讓服務理念深入人心,課程中安排了很多“假”顧客測試學員的服務技巧,而這一模擬堪稱百般刁難,不僅過程比實際要長,而且訂單也更為復雜。麥當勞每位管理人員-包括現任CEO 唐? 湯普森(DonThom Pson)以及前任CEO 吉姆? 斯金納(Jim Skinner)等,均需接受該校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