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二維碼
所以,洋品牌的本土化,也是為了更好的激發(fā)起這部分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引導他們進行消費。本土化的口味,提升了用戶就餐體驗的同時,也提升了品牌的復購率和銷售額。
中西結合的創(chuàng)意菜品,還能充分迎合當代年輕人想要“嘗鮮打卡”的獵奇心理,利用時下流行的“社交化飲食”趨勢,破圈獲取新客源。
目前來看,本土化做的比較成熟的洋餐品牌,其營銷手段也是有許多共通點的。
首先一個就是充分洞察國人喜好,做精準的營銷。
比如專注于做咖啡的星巴克,平時很少會特意的在飲品上做什么“中國式口感”的創(chuàng)新。但是每逢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會推出棕子、月餅這類的限定產品,投消費者所好,只做剛需。
其次,跨界年輕人喜歡的文化內容,也是本土化的套路之一。
之前,肯德基就曾聯(lián)手電影《功夫熊貓》,借助阿寶的IP形象,推出了K記飯桶,“騙”大家去吃飯。
并且還利用IP形象本身的追夢、勇敢等特質,來進行精神層面的升華,把飯吃出高大上的感覺來。
再有就是, 強化品牌本土化符號,使用戶形成深刻記憶。
例如,自從改姓“金”之后,麥當勞就一直在拿這個中國人相當喜歡的漢字做營銷。從名字里帶金字的消費者到店用餐可以獲得產品兌換券,到打出“送你新年第一桶金”的廣告語,一系列的操作無疑都是在強化“金”字的品牌符號,讓用戶產生聯(lián)想記憶。
雖然目前眾多外國餐飲品牌都在趕著風潮做本土化,但是大多數(shù)還僅僅只是流于表面,在蹭產品熱點和廣告營銷上做文章,很少能深耕到文化層面,真正的去做融合和創(chuàng)新。
接下來,中國餐飲市場的競爭一定會愈發(fā)激烈,相信只有那些能夠深刻洞察消費者物質和情感需求,深挖產品文化價值的品牌,才能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