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二維碼
新創(chuàng)品牌應該如何為自己命名?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不容易找到“邊界”的問題,也是一個持續(xù)被討論,但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談到品牌命名這件事,但凡接觸和沒接觸過營銷的人,也大概能說個N條標準出來,像是:
要簡潔
要夠特別
要有自己的風格
要便于記憶
要讓人印象深刻
要有好的聯(lián)想
要體現(xiàn)顯著特性
那么為什么拿著這么多的標準,相對于品牌的絕對數(shù)量,好名字卻還是顯得如此稀缺呢?
我想這其中的一條微妙邏輯,恰恰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時間”。
時間會改變生活方式,這會讓我們對“好”的解讀大異其趣;時間會引發(fā)亞文化,這會讓名稱的聯(lián)想變得不同;時間會塑造新商業(yè)趨勢,這會讓好名字失去效力;時間會定義語言的美學情趣,這會讓名稱遭遇“自適應”的難題。
所以如果在時間的某個片刻、某個“橫切面”上來遵守上述的命名規(guī)范總是相對容易,而一旦我們想要用前瞻的眼光,來“預見”一個好名字的時候,則又會馬上感覺到這件事情的難處。
品牌命名有哪些“陷阱”
因此,在討論“如何為品牌命名”之前,我們不妨轉換一下視角,先邀請“時間”這位“證人”來一起看看,品牌在命名上究竟容易碰上哪些陷阱。
看不到產品背后的“用戶價值”
在我看來,決策者在該問題上最容易掉進的第一個“陷阱”,就是看不到產品背后的“用戶價值”,我們拿創(chuàng)辦于2000年的美國網上租車平臺Zipcar來舉例。
Zipcar是汽車共享的早期創(chuàng)新者,提供基于互聯(lián)網的汽車分時租賃服務。然而很多人并不知曉的是,或許正是由于對“共享”理念的執(zhí)著,該企業(yè)曾想將品牌名定為U.S.Carshare(全美汽車共享),因為團隊覺得這個名字不僅很有氣勢,還直接詮釋了業(yè)務與理念。
但隨后展開的用戶洞察則顯示,很多人都對“汽車共享”這個概念有種根深蒂固的排斥心理,“這個提法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被勒令排隊的感覺”,該公司的調查顯示?;谶@些反饋,企業(yè)打消了原來的念頭。
從“發(fā)現(xiàn)營銷”的觀點來看,我們認為企業(yè)的所有表達都應該以“用戶價值”為中心。從命名開始,品牌就應該將社會價值、商業(yè)價值的語言“翻譯”成用戶價值的語言。
結合Zipcar的例子來說,“共享”是用戶價值嗎?對環(huán)保主義者來說可能是,但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共享”還是一種社會價值的語言,而其中真正的用戶價值,其實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是讓用戶免去為了出行而被迫選擇買車、養(yǎng)車、修車、堵車的種種煩憂,從而獲得了一份即時可得的輕松自如。
我想“Zipcar”的最終命名以及“Wheels When You Want Them”的Slogan的確更準確地反映了這種用戶價值。
那么我們說的這一點和“時間”又有什么關系呢?仔細想想,其實大有關系,例如在很多行業(yè),當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yè)發(fā)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的商業(yè)模式,或者說創(chuàng)新品類的契機時,就往往容易醉心在新概念里,而將品牌名與品類概念捆綁,直接選擇像“XX二手車”“XX租車”這樣的命名方式。
從時間的靜態(tài)維度來看,這樣的命名理所當然,因為它能夠簡單直接地告訴用戶“我是誰”“做什么”,但是從時間的動態(tài)維度來看,則需要非常審慎。比如,如果你不是這個品類的早期創(chuàng)建者和領先者,那么跟隨主導品牌的命名方式就會很快遇到如下問題:
1.由于新品類的提出者往往最先進入用戶心智,因此,當用戶通過名稱識別到你也屬于這個品類時,往往就會馬上對你失去興趣。
2.品類創(chuàng)建者、領先者會定義后進者“跟隨”“模仿”的形象,這對你的公關傳播不利,對普通用戶的認知也不利。
3.品類創(chuàng)建者、領先者會定義品類的“價值標準”,導致用戶會用這些標準來看待你的價值;即使你做了一些差異化的創(chuàng)新,用戶非但不容易接受,反而有可能會將你視為“異類”。
總結來說,由于最先進入用戶心智的品類創(chuàng)建者,在用戶心中總是最好的。因此,如果你想將品牌名與品類捆綁,那就最好能符合下邊兩個條件中的一個:A.要么你是這個品類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先者(如“瓜子二手車”“優(yōu)信二手車”);B.要么你可以在原品類中細分或新創(chuàng)一個品類,自成一派,同時又可以把這個品類概念,以簡潔的方式放到品牌名中(如“西貝莜面村”)。
品牌名要反映用戶價值,當一個容易被用戶理解的新品類出現(xiàn)時,品類概念本身就代表了“用戶價值”,不過更有甚者,是將“品類”和“用戶價值”一并寫進品牌名。
瓜子二手車就是一個典型,很多人忽視了該品牌在廣告中反復強調的全稱其實是“瓜子二手車直賣網”,“二手車”反映品類,“直賣”反映“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用戶價值。這對于以功能價值創(chuàng)新而進入市場的,單一品類的新創(chuàng)品牌來說,將會是一種非常有利的命名方式。
從時間維度來考察品牌命名,與上述問題多少有些相似的另一個尷尬,是很多技術背景不錯的產品,卻并不擁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名字,它們或多或少是碰上了“命名時不我待”的難題。
這種情況指的是,在早期,企業(yè)決策者通常是基于自己的一個idea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當這個idea還沒有經過用戶洞察印證,決策者還沒有很深刻地發(fā)現(xiàn)產品背后的價值,也很難預料到未來幾年的產品方向與行業(yè)走向的時候,產品卻不能沒有一個名字……
手機新聞客戶端類產品就比較突出地反映了這類問題。比如,“XX快報”或者“XX資訊”這類具有很強新聞認知導向的名稱,乃至于“新聞客戶端”這個品類概念,在我看來都與今天用戶使用這類產品的實情相去甚遠。在這些產品上,有人醉心于娛樂八卦,有人喜歡圍觀吐槽,消息和觀點并舉,讀圖與短視頻齊飛。
實際上如果基于早期的一個理解,將品牌名與產品的功能、品類屬性聯(lián)系得過于緊密,除非可以做到像“知乎”這樣一做到底,有始終不變的核心功能價值做支撐,否則也要慎重地看待這種命名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