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皇一族入蜀建立蜀國的文化演繹過程來看,廣元當(dāng)屬于蜀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而廣元中子鋪人不僅是廣元早期的先民,更是蜀族早期的先祖之一。商周中的甲骨文均有“蜀”字,據(jù)專家考證,這些“蜀”字至少有10種不同表述(林向:《殷墟卜辭的蜀、周原卜辭中的蜀》《巴蜀文化新論》,成都出版社,1995年)。據(jù)董作賓、徐中舒考證,“蜀”作為地名,當(dāng)在川陜交界處。因此,林向認為古代華山之南,確實存在過早期的蜀。基于這一認證,廣元地區(qū)當(dāng)屬于早期的蜀,廣元早期的先民,就是早期的蜀民,廣元是蜀國的發(fā)祥地之一,新石器時代的中子鋪人是開發(fā)古蜀國的先驅(qū)。
廣元最早的移民——苴人
廣元戰(zhàn)國后期,也就是周顯王時期,廣元為蜀開明王朝的諸侯國苴國所轄,轄區(qū)包括今天陜西的漢中地區(qū)。廣元的苴人是巴民族的一員,但不是來自人皇一族的原始居民,而是移民。為什么苴人成為廣元地區(qū)包括漢中一帶的主要人口,這得從巴族的變遷說起。
史書最早有“苴國”記載的當(dāng)屬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張儀列傳》,文中記有“苴蜀相攻擊”一句,“苴”即苴國。問題是,“苴”的讀音不是今天的“jū”。按《三家注史記》引用三國蜀漢史學(xué)家譙周的解讀為:“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為‘包黎’之‘包’,音與‘巴’相近,以為今之巴郡。”其《索引》更直接:“苴音巴。”可見,“苴”的讀音當(dāng)為“巴”音。
“苴音巴”,就知道苴國與巴人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東晉常璩 《華陽國志·巴志》 記載,周立朝后,因巴人滅商有功,分封巴子為王,建巴子國,“其地東至魚復(fù),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此時的巴人分布很廣,在漢江流域下游和川東、川東北一帶相對集中?!捌鋵儆绣А①z、苴、共、奴、獽、夷蜑之蠻”,這應(yīng)該是對巴人中有“苴”一族的最早記載。蜀開明王朝將漢中、廣元一帶定名苴國,屬諸侯國,可見當(dāng)時這一地區(qū)苴人之眾。
從杜宇王朝到開明王朝,蜀所轄的漢中、廣元一帶逐漸發(fā)展到以苴人為主。這是因為,居住在長江中上游流域的巴子國建國后不斷擴張,同時,又受到庸國、楚國、秦國不斷擠壓,巴人逐步沿漢江、嘉陵江向西向北遷徙。到了巴子國后期,也就是周顯王時期,巴子國都邑從重慶遷移到渠縣后再遷至緊挨著廣元的閬中,國力進一步衰落。沿漢江西進的巴人聚焦在安康、漢中及廣元一帶,與早期安居在此的巴人融合后稱為“苴人”。沿嘉陵江北上的巴人一支叫賨人 (俗稱板凳蠻) 的,沿嘉陵江而上,逐漸延伸到廣元一帶,融入蜀轄的苴國之中,加重了巴人的分量。蜀王對廣元漢中這一地區(qū)取名苴國,自有其尊重這里以苴人為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