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不僅是一種屬性,也是一種生產力,是我們當下及未來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對于我們品牌端從業(yè)者來講,要盡快掌握這樣的能力,才能讓品牌走得更快、更遠。
每年雙11前后,我們都會對KOL的相關數據做一個定性的研究和定量的研究。我們會選取十大行業(yè)和各自TOP10的品牌,在雙11開戰(zhàn)前100天,對他們在全網的聲量進行監(jiān)測,之后再結合雙11后的戰(zhàn)績做對比。持續(xù)兩年對比,我們發(fā)現,與KOL相關的品牌聲量和品牌銷量呈正向關系,前者的影響非常非常大。
品牌應該把KOL當作什么?第一是聲量的貢獻者,第二是品牌的溝通者,第三是內容的共建者,第四是當做品牌長期的合伙人。

基于此,品牌對于KOL的合作和營銷的認知,應該也是多端和多維的。所以今天更多會講從品牌共建,從傳播的角度去講實操方法。
這套方法分五步:
不同社交平臺區(qū)隔比較大,這決定了選擇KOL的屬性也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幾個層面:首先,各社媒平臺的流量盤面不一樣;其次,它的內容格式不一樣,比如微博和B站同樣擁有長短視頻,長短圖文、直播這幾種形式,但前者還有音頻的形式;第三就是它們的場內文化和語言,以及它的平臺趨勢方向不同。要綜合這三點去考慮我們的客戶在哪,具體的平臺介紹我會在后面講到。要注意的是,數據只是一個底層參考。還要看不同盤面優(yōu)質粉絲占比的情況,它既能體現粉絲活躍性,也能體現粉絲互動性,以及KOL與賬號的關聯性。不同的優(yōu)質粉絲的占比又可以體現出不同內容形式,以及不同平臺的流量算法,這一套邏輯下來的粉絲沉淀機制是不一樣的。回歸到營銷目標上。如果要以曝光為主,那么你應該選擇什么樣平臺和KOL?如果以互動為主,或者以參與活動為主,以溝通內容為主,以較長周期傳播性為主,那該選擇的平臺和KOL又都不同。這些都值得把平臺的邏輯研究一遍。此外,與內容格式相關的贊評比數據,也是識別平臺產品機制的重要參考。一般來說贊評比越低越好,比如我們發(fā)現微博上的頭部KOL贊評比就非常低,這代表他們與粉絲深度互動的意愿非常強烈,他們之間是有情感價值的。但并不是所有平臺的贊評比都處于很穩(wěn)定的情況。(1)微博:三層生態(tài)帶來的聲量放大器和獨特審美微博的特點就是大、全、多、深,它是最好的聲量場之一,甚至是最好的放大器,因為它擁有三層生態(tài)系統:第一層是傳統媒體的生態(tài)系統,稱之為輿論場。它具備公共媒體的屬性;第二個是搜索和熱點生態(tài),無論是日常娛樂還是內容創(chuàng)作,熱搜都是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第三個是自媒體的生態(tài),微博有大量優(yōu)質的創(chuàng)作者,涉及垂類面非常寬。